中国江苏网报道:徐州市矿地融合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布时间:2017-04-06来源:本站点击:80
作为全省唯一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徐州大量的采煤沉陷地、工矿废弃地和废弃露采矿山曾是当地政府的沉重包袱和困扰百姓的重大问题。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国土资源局在全国率先提出“矿地统筹”发展理念,深入探索实践集调查评价、规划、合理利用与修复、整治全过程的“矿地融合”模式。通过坚持不懈地走绿色创新发展之路,如今生态伤疤逐渐“愈合”,焕发出耀目的光彩和勃勃生机,不但让“一城煤灰半城土”的煤都赢得全国生态之都的美誉,还当地百姓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园,并且化成产业转型发展、助推全市经济腾飞的强劲引擎。
“融合”发展消弭了矿地矛盾
这里是位于沛县张双楼煤矿东侧三里路的安国湿地。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沟塘星罗棋布的采煤塌陷地,如今已是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休闲地,十里芦苇荡、百果花园岛、千亩荷花塘,一处处生态美景应接不暇、赏心悦目。当地百姓扶老携幼来此游逛、锻炼。
“原先的骂声一片现在变成了由衷赞赏。”沛县安国镇镇长陈全更介绍,安国塌陷地面积达4000亩,绝大部分地方深约1.5米,坡地1800亩,加上水质被污染,周围群众的生活深受影响。“而现在这里即将建成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居住为一体的生态湿地,正在申请国家级的湿地公园。”
目前徐州地区从原先300多对矿井,至今只剩8对,都集中在沛县北部。据调查,沛县矿区面积313.4平方公里,境内探明煤炭储量15.47亿吨,有大屯煤电、徐州矿业、徐州天能三个集团公司的八对矿井,年产煤炭1460万吨,占全省近70%。30多年来,累计造成8.27万亩土地不同程度塌陷,预计矿井全部关闭时,将形成24万亩采煤塌陷地,占全县耕地面积近五分之一。
为跳出“先塌陷再治理”的老路,矿企也纷纷行动起来响应绿色创建。目前,沛县境内张双楼煤矿、三河尖煤矿等六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绿色矿山”,全国首个矿地一体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已基本建立,结合矿区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开发,集信息采集、更新、规划、监管等一体化的系统已经建成。
助力发展石塘窝里崛起产业园
在徐州,采煤塌陷地、采石宕口可变身九里湖、潘安湖湿地、金龙湖公园,亦可成为集聚现代生产要素、助推经济发展的工业产业园区。城北泉山经济开发区就是建在王庄矿、夹河矿、庞庄矿、张小楼四个煤矿经过复垦的塌陷区上的。它也是国内第一个在塌陷区上大规模建设的工业园区。
泉山国土资源分局局长苗清介绍,前期该局对泉山区范围整个22平方公里的塌陷地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调查出来3450亩可盘活的建设用地。下一步他们准备结合泉山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及其他规划,多规融合,编制存量用地土地的利用规划,在5年之内盘活、使用。截至目前引进了五洲公路港、永宁汽车博览园、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等重大项目15个,总引资额206亿元,发展后劲显著增强。
无独有偶。日前,由铜山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建设局联合制定的《徐州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建设实施方案》公布。该项目选址在茅村镇檀山采石宕口区及周边区域。大片废弃的采石区要建成一个绿色生态产业园区,石塘窝里要建成景点,灰尘漫天的环境也将彻底改变……这消息让附近村民们欢欣鼓舞。
专家:徐州矿地融合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作为矿地融合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李钢认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绿色生产力。对于徐州大地近年来的巨变,他表示:“这是我们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潜力优势,以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科学配置国土资源为导向,着眼生态国土建设,创新推进矿地融合,充分发挥国土资源管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的结果。”
江苏省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曾承担了沛北煤矿区矿地一体化建设规划、庞庄采塌区生态修复检测与评估等工作。中心副主任汪云甲称,最近几年,徐州将地下矿产与土地资源统筹管理,在矿产开发的同时,考虑到土地资源的保护,通过生态修复让受损的环境得到良性改造,全面实现绿色开发、协同发展。“这是世界发展的趋势。而在全国,徐州的矿地融合工作已走在前列,而且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
据市国土资源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4.6亿元,对9.65万亩采煤塌陷地实施生态修复;共盘活利用矿山废弃土地5.8万亩,已经对全市42处253公顷采石宕口实施了生态修复。而这一工作仍将持续下去,一个“万千百”整治新计划即将付诸实施(即对全市10000多个村庄内闲置土地进行整治,通过引导政策予以置换;对约1000座废弃煤炭矿山、采石场和关闭的砖厂、石膏矿进行生态建设;对100多个村镇的生态环境予以重点建设,打造美丽乡村)。
以上类容来自中国江苏网